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第二期

 --蒙古族服装培训班在我校开班

添加时间:2016-05-23 来源:彩虹网记者站 浏览次数:

5月17日上午,身着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蒙古族服装,佩戴精美配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我校材艺院郑宏奎教授的组织下,来到内蒙古博物院进行观摩交流。5月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我校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第二期——蒙古族服装(服装、配饰)培训班在我校如期开班,内蒙古蒙古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郑宏奎担任班主任,我校材艺院老师杨宝音图担任指导老师。

IMG_0259

传承人合影 彩虹记者 季媛媛 摄

本期培训班的60名学员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个地区。她们或是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公布的旗县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或是技艺高超、持有实物较多的民间艺人。她们熟练蒙古族服装的制作技艺,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其所在地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并且是蒙古族服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骨干和代表。5月9日,60位蒙古族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一堂,在我校进行学习交流,切磋技艺。

IMG_7014

传承人合影 彩虹记者 刘慧芳 摄

在培训班的休息日里,参观内蒙古博物馆不仅使传承人们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文化,而且也使她们在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上午9:00,郑宏奎教授带着身着纯手工工艺蒙古袍的传承人们从校园出发乘坐校车去往内蒙古博物院。一路上,车里热闹非凡,传承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部落蒙古袍的传承人阿来夫作为精通蒙、汉语兼任翻译的班长热情开唱,在一首名为《送亲》蒙语歌曲中,被大家调侃为送亲中的“新娘”,“新娘”与他人的欢乐对唱,带来了其他学员的阵阵欢歌。在一路悠扬动听的蒙古歌声中,大家来到了博物院。在讲解员的领下传承人们学习了蒙古服装的发展史,参观了蒙古族的历史文物,并就展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问题与郑老师、杨老师进行了讨论交流。

IMG_0347

传承人欢歌 彩虹记者 乔宇 摄

IMG_0094

郑老师讲解 彩虹记者 季媛媛 摄

IMG_0179

传承人参观 彩虹记者 刘慧芳 摄

IMG_6927

郑老师讲解 彩虹记者 季媛媛 摄

IMG_0169

杨老师讲解 彩虹记者 季媛媛 摄

IMG_6950

讲解员讲解 彩虹记者 刘慧芳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古人文明,传承民族文化,每个中华民族都有义务保护和传承这样宝贵的遗产。相信通过本期培训,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群在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推动非遗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适应现代群众的需求,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一个突破性的进程。此外,该项目培训班为农大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其近距离地接触到非遗传承人,了解到蒙古族服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相信更多对传统蒙古族服装感兴趣、对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有热情的人将加入进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增添新的活力。

IMG_6905

合影留念 彩虹记者 季媛媛 摄

1月14日文化部办公厅官方网站公布了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名单,我校的自治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蒙古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全区唯一的参与院校。据了解,2016年度中国非遗继承人群研修研习的培训将在3月、5月、6月、10月、11月先后开展蒙古族刺绣、蒙古族服饰(服装、配饰)、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服饰(头饰、配饰)和剪纸5期培训项目班。每期学员60名,授课时间为30天,授课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分组辅导、创作实践、观摩交流、作品展示等。我校材艺院相关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外聘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承担教学任务。

上一条:斯琴塔娜经典品读会走进绿染北疆大讲堂

下一条:我校第五十一届田径运动会圆满闭幕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010018

投稿邮箱:xsrmtzx2023@163.com 联系电话:0471-4301060